English

家庭轿车想说爱你不容易

1999-08-11 来源:生活时报 东民 李玲 我有话说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梦想能够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轿车。汽车工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私人轿车购买数量的增加对轿车工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来一些城市逐步放松了对私人购车的控制,生产厂商相继调低价格,金融机构也相应推出了购车贷款业务。那么,百姓对家庭轿车的需求究竟怎样?对以上一系列旨在发展汽车工业、鼓励私人购车的措施如何看待?轿车进入家庭面临的主要障碍又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SSIC)日前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天津、武汉等城市开展了专项调查研究,收集有效样本3000个。

价格便宜的经济型轿车前景广阔

消费水平是影响车辆进入家庭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当前百姓收入尚不算太高的情况下,家庭用车的首选是价格相对比较便宜的经济型轿车。对家庭轿车销售价格承受能力的调查表明:47.1%的人可以承受的价格在5万元以上;36.5%的人可以承受5至10万元之间的价格;10.6%的人可以承受的价格在10至15万元之间;能承受价格在15至20万元之间的人占3.6%;还有2.2%的人可以承受20万元以上的价格。

在期待经济型轿车多样化的同时,许多人也在盼望着轿车价格的下调。今年以来,天津夏利、长安、铃木、奥拓、富康等车型纷纷调低了价格。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各轿车生产销售厂商打响价格战,用降低价格的方法抢占市场本无可厚非,但价格的升降只是起调节作用,内在质量的提高才是提高竞争力的根本。调查显示,19.7%的人认为降价是由于厂家进行了技术改造,降低了成本;73.6%的人认为要与国际市场接轨,降价是必然趋势;51.5%的人认为降价是厂商迫于竞争压力,不得已采取的措施;32.3%的人认为车价下调会加速实现自己的轿车梦;51.8%的人则认为即便降低了价格,轿车进入平常百姓家也仍是一个遥远的梦;另外15.9%的人表示不清楚。

简化手续放开担保是贷款购车的前提

汽车消费贷款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耐用品消费贷款业务之一,它不仅能有效缓解汽车消费者的资金压力,促进合理消费,而且对经销商而言,由银行直接向消费者提供贷款,转移了拖欠款的风险。对厂家来说,可以减少资金占用,从而把有限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而对银行来说,则使资金找到新的投向。然而,自1998年国家推出汽车消费贷款业务以来,却并未掀起购车热潮。调查表明,86.8%的人对国家开展汽车消费贷款持欢迎和支持的态度;但与此同时,在实际购车过程中,目前愿意采用贷款方式购车的人所占比例却不到打算购车的人的五分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中33.5%的人认为贷款利息较高,不如一次付清划算;29.8%的人认为贷款买车心里不踏实,生活压力太大,承受不了;另外,14.2%的人能够拿出足够的钱,也愿意一次付清,觉得省事。由此可见,放开担保是刺激汽车消费贷款业务增加的关键。

消费者购车考虑因素多样

家庭轿车作为高档耐用消费品,消费者在进行购买选择时通常会从多方面进行考虑。调查显示,在购车过程中,91.2%的人认为质量性能是判断选择的重要依据,特别是汽车的安全性必须考虑;88.5%的人把价格作为进行决策的基础;69.3%的人认为油耗不可忽视,因为这直接影响着日后使用时花的油钱;30.6%的人将外观式样作为自己个性的体现;36.4%的人认为手续齐全简便的车型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另外,品牌知名度,厂商信誉、售后服务、维修便利性等都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选择。

对消费者购车途径的调查表明,愿意通过厂家直接购车的人占31.6%;愿意通过汽车市场购车的人占30.8%;15.2%的人愿意通过经销商购车;5.4%的人愿意通过展销会购车;愿意通过亲戚朋友关系购车的人占12.6%;愿意通过其它途径购车的人占4.4%。

在打算购车的消费者中,86.1%的人愿意购买国产轿车;13.9%的人愿意购买进口轿车。消费者普遍认为国产车价格低,维修方便是畅销的主要因素,而且国产汽车的质量性能也在不断提高,因而国产车市场份额的扩大也是必然的。

促进家庭轿车消费与交通、能源、环保的协调发展

在人口众多、交通拥堵、道路运输能力有限、能源紧张、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的情况下,发展家庭轿车的同时要协调好与交通、能源、环境的关系。停车难是大城市的通病,虽然国家一直很重视交通问题,每年都在进行大规模的辅路架桥、道路改造工程。然而汽车数量庞大、停车泊位少的状况仍然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因而发展家庭轿车一定要考虑道路的承受能力。目前,世界范围性的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已经向人类敲响了警钟,汽车的环保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今,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太阳能汽车、充电汽车、液化气汽车等新型汽车,拥有一辆环保型家庭汽车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时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